返回

不明不清

首页

第1392章 悲观的战略家2

掏不出这笔钱?”

特罗普和科恩都属于对亚洲和大明帝国有比较多了解的欧洲人,但细分起来还是有不小区别的,主要体现在角度不同。

特罗普更像个专科生,主要针对大明帝国的军事体系做了尽可能多的调查和研究,尤其是海军,这与他的职业息息相关。

科恩则更像研究生,在任期间对大明帝国包括景阳皇帝和几位重臣做了多方面的观察分析,关注点从政体、经济、军事到人文、历史,几乎涵盖了所有。

出发点不同、观察角度不同、涉及广度不同、接触深度不同,导致了他们俩对同一个人和同一个国家所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

具体到这场战争,科恩应该更有发言权,毕竟他和战争双方的高层都当面沟通过,充分了解起因和目的,也能正确评估两边的实力,然后就产生了一种疑惑。

从他听到、看到、掌握到的双方军事实力方面评估,大明帝国是明显占优的。如果态度再积极一些的话,甚至有可能转变战场态势,用犀利的进攻让欧洲联军处于被动防御状态。

然而从准备到行动已经快一年时间了,大明帝国好像突然得了重病,变得非常迟钝,除了调集现有军队做出防御姿态以外,竟然没有丝毫主动进攻的意思,这很不符合景阳皇帝乃至大明军方一贯先发制人的作风。

为什么会这样,联军将领们一致认为是大明帝国兵力不足所致。亚洲的陆地面积比欧洲大了好几倍,还有东起日本海西至阿拉伯海的众多海洋,以一国之力掌控,必然要面临兵力过于分散的窘境。

如果仅是面临某个欧洲国家,比如西班牙的挑战,大明帝国还能依靠先进的航海技术占据优势,可一旦遭遇整个欧洲的联合进攻,必然会顾此失彼难以支应。

但科恩始终不认为大明帝国是因为力有不逮才在恩鸟港露出了败相,因为这场战争并不是欧洲各国主动挑起的,反而是大明帝国起的先手,欧洲各国属于被动应付。

纵观景阳皇帝几十年来的东征西讨,其中多一半全是主动出击,且从没有露出过疲态。按说这次主动挑衅欧洲各国应该也是做足了万全准备,不应该一照面就露出这么大的破绽。

所以说恩鸟城的陷落并不不能说明欧洲联军占据了上风,说不定又是一个事先挖好的陷阱,这也最符合大明皇帝的一贯风格。

“……是啊,他们拥有200艘以上的战舰,还有数量差不多的武装商船。就算要部署在波斯湾和红海一部分,这里也不应该只有十几艘?”

既然能主动去亚洲观察了好几年,特罗普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